- 注册时间
- 2012-7-22
- 最后登录
- 2013-5-10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3132
- 帖子
- 171
- 精华
- 3
- UID
- 3
  
|
(8)其它因素:
/ K7 H( ]& c# y; e0 O6 \a、发射损失及感应损失
" \( y1 n A! [6 n S& q环绕导体的静电场和电磁场在导线中也会引起损失,静电场的作用是对邻近物体产生了充电的现象,另外导电的电流和电压变化所产生的变化磁场,磁力线的一部份从导线发射出去,情况和天线发射能量的方法非常类似,这两种情形都能造成能量的损失,可用接地的遮蔽来减少这类损失。
9 d4 _! t# L" i# ]1 Qb、摩擦电流(TRIBOELECTRIC CURRENT)) U- b- y4 j3 K/ `+ P
摩擦电流是由于导体和绝缘层磨擦而产生,自由电子附着于导体上使电荷变为不平衡而导至电流的产生,这种情形会因导线弯曲后导体和绝缘层附着在一起而发生。' Q# S2 O* ], H; C
c、压电电流(PIEZOELECTRIC CURRENT)
7 ?( Y' |# B& I5 S- j. ?压电电流是当机械应力施加在某种绝缘体上而产生的,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陶瓷及一些塑胶上,铁氟龙及PTEE(聚四氟乙烯)虽然较聚乙烯更不易引起化学作用及更佳的抗潮性,但压电电流较多。所以在设计导线时,其绝缘层材料的选择也是颇为重要的一环,必须全盘的衡量各项优缺点后才能决定。
* f/ @6 _9 u4 F. s/ B6 gd.接头、接点、銲锡和銲功) P# @% S2 {$ a/ ^& C
一根导线的性能是否能完全发挥,接头的选择及銲接方面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绝对不容轻视的一环,若是这方面处理不当,往往使一根优良的导线产生拙劣的声音,由于这部分牵涉的范围甚广,不是三言两语便能道尽,以后另以专文详加讨论。
6 L- O9 B( ~3 W
, z @$ E7 } r G- a0 ~1 p! e8 v7 \" e# j g
导线的型式
9 G. L. E! k0 O" Q* j7 x2 j3 ?由于诸多製线厂商各出奇招并引用不同的理论基础来製造导线,所以导线的型式五花八门,但可大致归纳成下列数种:
3 ]% S/ d+ R% z( U(1)双线导线及扁带两线式2 g% {4 m" a5 q8 X+ [: i
这两种形式的线在廉价喇叭线中最常看到,两条平行的导体,外面覆以聚乙烯或合成橡胶等材料。扁带两线式有如电视300欧姆的天线连接线,用低损失介质包在两导线问上得到齐一的间隔,双线专线就有如一般电源线般,两根导体併在一起,导体结构大都以多根细线缠绕成股,再由数股绞合而成,价格大都和蕊数的多少成正比。双线专线的的型式最常见,如 Monster Cable,Thorens,Mission等喇叭线,扁带两线式有Monster之Superflex,QED C-38,van den Hul SCS-122等喇叭线。3 y* l" T1 w% T/ q8 l0 X/ B' @
(2)单线导线, z5 Z; V2 d% f( E6 R9 J
此种线的构造有如理钱导线的一边,导体结构也大致相同,只有van den Hul的SCS6,4,2三种喇叭线採用,接一边喇叭必须用两条线。" x3 L% }8 {! y1 w% Q' Z
(3)双绞线& A% Z' X: k* _# f
这是一般信号线最常用的方式,两根绝缘导体以螺旋方式统交在一起,外面再覆以接地的遮蔽网,至于导体的结构可就千变万化了,SUMIKO的Premier信号线最简单,仅用两根漆包绝缘的单蕊铜线(solid-core)以螺旋方式互绕而成。 Monster M1000的设计便十分複杂,每根导体由三种粗细不同的线构成,最粗的一根在导体的中央,6根次粗的铜线以螺旋的方式绕在中央粗线上,约60根极细的铜线又以同样方式缠绕在这些次粗的每根铜线上,粗细铜线间再绕以〝microfiber〞当作绝缘介质。如此设计所持的理由是频率愈低在导体中走得愈慢,频率愈高则愈快,所以低频走中间那根直的最短粗线,高频别走最外围因为缠绕多次而距离最长的细线,如此高中低频可在同一时间抵达,这便是Muster引以为傲的〝频宽平衡〞设计,MIT-330也採用类似理念。但只用粗细二种线,四根漆包粗线在中央,外围也是以螺旋方式缠绕着数百根细线。这类设计至今仍在音响界引起颇多争议,因为导线不是分频器,怎能保证低频一定走粗线,高频一定走最细的线,万一部分低频也走细线,岂不是因行经距离最长而大大延后抵达的时间白这样便和设计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喇叭线採用妀绞线型的有Monster的M1,Powerline II&III等,但多无遮蔽网。
4 K+ S9 E8 P7 T7 N. T* p(4)多股绞线
# T5 J- j! S2 s8 I和双绞线类似,只是股数较多,信号线採用此种方式的有Distech的Platinum内用4根铁氟龙绝缘的导体绞交而成,外面覆以纯银线编织的遮蔽网。Siltech4-24也是用每股包含24细线的4根导体构成,至于喇叭线,Distech的几款喇叭线是由十馀股至数十股粗细不同分别覆以绝缘介质的导体所组成,Kimber Cable的8 TC喇叭线是以16股铁氟龙绝缘的导体以螺旋形方式交织而成,其它採用多股绞线的喇叭线甚多,Audioquest,Straightwire都有相同的设计。7 b4 j! r: V; u# y
(5)平行排线
) f9 C, s$ Y+ a# `9 c有点类似电脑用的多股平行排线,信号线还未见过如此型式,喇叭线倒是不少,Straightwire的music ribbon系列,有4股、8股、16股、24股和32股多种, Madrigal CPC ribbon是由每边宽达5.4公分的两条扁平排线构成,日本产品也有4股、6股等排线设计。
+ p, K# Y( z3 @* V) p; Q* O(6)同轴导线, s, x4 k7 j1 F2 N
同轴导线具有减少发射损失的能力,损耗低,很早便被用来做为超短波频率范围的传输线。由两组同心导体构成,内导体有的为单蕊铜线,有的为数条铜线统合,也有用编织铜线,外导体多为编织铜线构成,Straightwrie的多款信号线及喇叭线便採用此种型式,内外导体都由编织铜线构成,早期的LSI除了内外导体外,还外加了一层遮蔽网,但新的改良型已取消此遮蔽网。
3 \" S; l( J; j+ z U2 I结论
4 Z5 f/ j1 j2 d0 @ u4 M& m导线的设计可说是日新月异,性能更优异的新线不断推出,看来它似乎会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但某些线价格太高则广为一般人所诟病,但想想设计者们所花费的心血,特殊材质的使用,小量生产的高成本及在音响器材间扮演的重要角色,只要不离谱,花些钱投资也是值得的。: i+ S y$ Y% P7 n
喇叭线及信号线是否愈粗、蕊数愈多声音便愈好?这并不尽然,但外观是给消费者第一个直觉反应,厂方深明此道,于是愈高级的导线採用外观愈粗愈美丽的设计,如此才能让消费者从视觉上很容易的区分出贵贱,虽然导线的外观和声音也没有直接的关连,但在市场的销售上却佔了极重要的地位。一些声音很好的导线,径粗和蕊数上并不起眼,一些外表甚粗的导线,从横面剖开后才发现导体并非很粗,只是外皮厚及填充介质多才使外表看来如此壮观。最近一些导线设计者提出有违传统理念的设计,最有名的例子便是DNM的创新观念,它的信号线的只由两根 0.25 mm2径粗的单蕊导体构成,喇叭线改为 0.5 mm2的导体,两导体以网状的绝缘物区隔开,外型有如扁带两线式。设计者认为此种单股细导体的目的是大大的限制了电流的流动,如果让电流太自由的流动,将会填入信号问的空隙,使尖峰部份变为平缓。他也认为一般的喇叭线太高估驱动喇叭的电流量,多馀的金属会造成电流随意流通的状态,这并非好事,所以导线应愈细愈好,但必须细到不致于因热效应而产生非线性的严重情形,另外两导线间的距离也是影响特性的重要因素。也有人提出要降低导线的集肤效应,应从选择径粗合适的导体着手,而非一味的增加导线的蕊数,澳洲 TARA Labs的 Space& Time PhaseII喇叭线便採用改股径粗约1mm2的单蕊铜线相绞而成,外表极不起眼,但获得极高的评价。Straightwrie也推出两种分别以4股及8股单蕊粗铜线绞交而成的喇叭线,信号线除了DNM採用单蕊铜线设计外,前面提到的SUMIKO也採用相同的设计,相信会有更多的厂商跟进。8 q! I7 f7 p# B1 W* q
所以选择导线时,千万不要被粗壮华丽的外表所迷惑,最好能听过声音再下决定,当然能接到自己的系统上试听一段时间才决定最为稳当,也可避免重覆投资的浪费。
& |' t. t# o0 K$ V+ M4 g2 ?8 Q& o$ i( m2 M, T2 P: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