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Music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人声 器乐 古典
查看: 49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ell Tempered唱盘及唱臂的设计理念和重播效果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0

好友

31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7:10: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 S' L6 z7 [* d4 T* [看这Well-Tempered唱盘与唱臂、它们的造型是多麽与众不同。那转盘怎麽会是白色的呢?还有那瘦瘦长长的臂管后面是什麽东西呢?架着臂管的又是什麽东西,难道没有臂管座吗?这些问题的答桉都在本文中。
; n- b7 g3 x0 S: s% L: \' C
第一次看到有关Well Tempered的东西是在Stereophile 1987年九月份上介绍的,JGH对这一人公司的老闆兼打杂Bill Firebaugh先生做了一个专访,从文中看起来谈话极为融洽,简直像套过招一样!不过还是把很多BF先生的设计理念介绍出来,不失为一篇成功的专访。WT首先令世人惊异的是它的唱臂,这支臂抛弃了传统的唱臂轴承,而採用了线吊式的轴承结构,这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但据BF先生在JGH的专访中说是困难重重,他做了81种原型都不成功,同时又用示波器来分析唱臂的振动;下面是这篇专访中BF先生谈他设计唱臂管实验的结果时所遭到的麻烦:' Y& `$ `. ^& U4 e( @8 j
臂管设计大费週章0 s. ^4 v' Y' b) o! M  d
「我越研究它,越发现问题多多,根据自己敲打臂管实验的结果(BF用一宽频放大器和示波器来看臂管遭振动后所送出的讯号),这支臂应该有好声,但是事实上没有!好像它们故意要发出难听的声音似的,于是我开始怀疑我的工具。」0 T" j* V  r9 K/ n
「后来我有了重大发现,原来我忘了注意唱头是个速度感测器而不是振幅感测器,所以你看到的规格是多少多少 MV在什麽什麽速度之下(通常是 5 cm/sec)。」8 n/ I* e. o& e& R3 v4 t+ j$ l+ L8 V
说到这裡得解释一下。所谓速度感测器是针尖动得越快输出就越大二而振幅感测器是针尖移得越离开中心绕输出就越大,唱头到底是那一种感测器可以实验得出来:用一支火柴棒推动针杆离开中心线,您会发现唱头并不因移动的距离多而输出大讯号,这表示唱头要以〝快速〞的振动例如用毛刷刷唱针才会输出大讯号:或者用45转来唱33转的唱片,此时可以发现除了音调不对之外,转出电平也比较大,这证明唱头是个速度感测器。 BF先生用工具敲打臂管是一种振动测试,而唱头却告诉他速度方面的变化,这使得BF没办法知道振动方面的事情,于是他需要一部转换器,把速度的讯息换成振动的讯号,那是一部积分器。
$ ]; f. n! i( S$ X. _BF:「所以自己受了骗以为这臂已经很稳定了,其实所有的不稳定都来自低频,而低频处针尖的〝速度〞不高,所以看不出什麽毛病,于是我要把速度的讯号转成振幅讯号,那在电机方面的术语叫做积分器。」
5 `& d7 P  w/ Z- K+ A: [+ E  |JGH:「这装备是不是能以6 dB/octave斜率下降?也就是一个等化器?」* i1 |( W# m3 A& S
BF:「正是,这装备可以使频率愈低的放大倍数越高,并且与频率成反比,也就是频率每降一半,输出电压就要大一倍。现在我把积分器和唱臂输出接上,敲一下臂管,天啊,一个大振动!完全不稳定!想必这就是为什麽不好听了!」
4 s# Q8 k6 H9 u7 c1 dBF接着又发现示波器不足以显示所有的缺陷:「使用示波器最有问题之处就是在于只能显示出振动,却不能说明是什麽频率的振动,所以我后来购买了快速傅立叶转换仪(FFT),它可以告诉我在振动的是那几个频率。」$ `1 y# [, Y" m/ x$ D# i
「我们敲这支臂的经过时间可以说非常短暂,而这支臂要把这能量消耗掉却要花相当长的时间,也就是我们敲一下臂之后,它仍然在持续地输出振动讯号,这时FFT就能帮我们看这些振动。」3 `$ F; r6 E$ ]: A
「唱臂想要的阻尼是当它振动快速时要阻尼多,缓缓移动时要阻尼少,这对机械式的轴承来说简直太难了,机械式的轴承只能付出一个固定的磨擦力当做阻尼,不管在什麽速度移动下都是一样的阻尼。正确的油液阻尼可以消除许多唱臂振动上的缺失。」4 a6 S8 V3 G7 z6 r( Y* {
JGH:「那麽沙是怎麽回事?」
5 R; @, R) D0 R$ Z, NBF:「我把振动方面的试验弄得满意后发现听人声和钢琴仍有染色,后来又发现臂管自己有一些谐振,于是我又想办法去抑製臂管的振动。……最后找到一种玩具用的沙箱(可能是玩具卡车的附件)《这种沙粒非常清洁,没有什麽尘埃,把沙粒灌入臂管后:臂管真的变成〝死〞的了。》8 v$ v  a6 Q, }; J" K
这些都是BF在唱臂方面的巧思,在唱盘上他也很有自己的想法,最特殊哪原是那支轴了(好像他专门设计奇怪的轴?)) G9 O5 S! [* g$ l
特殊的轴套设计
$ H1 H9 {6 S  `" |9 M- w2 R/ j  y% i他先说明一般轴和轴套组合所会遭遇的问题:「轴在轴套中若有一点点间隙,轴就会像车轮一面转动一面在地上走那样的在轴套里侧〝走动〞,它走的方向是和皮带的拉力相反的,当它走到某种地步后皮带会因为拉长而增加拉力,把轴拉回原处,回到原处后皮带变短拉力减弱,轴又开始走了……这种运动週期显然不会对声音有帮助。」
1 y! L# l( G0 p4 l) c「我想到把轴放在方的轴套(真是奇想!)并把皮带拉力的方向调到指向方轴套的一角,这样轴等于是陷在一个90度的架子里,这样轴就不可能〝走动〞了。」' k+ @( P2 w2 K7 |7 I/ T0 }, F) r$ n
「后来我想到一个更简单的方式,因为这轴只有在轴承上端顶着两个点,下方顶着两个点(在对角位置),那只要这几个点撑着就好了。所以我用几个尼龙螺丝做〝轴承〞,把它们档立轴套里正确的位置上,结果可以工作,但似乎摩擦力还不够小,于是又试铁弗隆和Polythylene,还是都不够好……最后是用金属螺丝,顶上贴一块氮化橡胶,这种橡胶平常是拿来做引擎的油封用的……。」5 q6 D! w' O% q$ p

145

主题

0

好友

31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沙发
发表于 2013-4-19 17:12:23 |只看该作者
无心发现皮带的祕密
' p3 r8 [+ g1 h( E- r+ ?WT唱盘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皮带,JGH特别把皮带提出来:「皮带为什麽要转半圈再套上马达?」5 p5 k" V6 j8 O9 z5 j
BF:「它对抖动大有帮助,我对抖动做了些研究,试了各种皮带,用示波器去看;有一次突然抖动率特别低,原来是皮带不小心扭了半圈,这是运气好发现的。」% M) J, G6 i) G
「我不知道为什麽这样会减低抖动率,可能是因为扭了半圈后皮带上下缘离开转盘边缘的时间不同吧!?……一般的皮带上下缘同时离开盘边,这一段悬空的皮带很容易振动,如果上下缘一样长就容易形成共振,若上下缘不一样长共振的峰值就小很多了!」6 p' l6 \: r. x3 i9 q
这些特立独行的想法和做法还是要有好声来支持才能算得上是成功;Stereophile对这个唱盘系统似乎要比TAS早下了点工夫,1988年三月号Arnis Balgalvis就对这套唱盘系统做出全盘的报导,在音质方面也与当今风行音响圈的VPI做了一番比较。2 U, S' V4 w8 F$ t5 m% k  V9 _1 u

( V  C8 q: S/ ~! q
1 ~* x: E$ {/ z& z5 ?9 f& Z
请仔细研究图中那几条细线,这些细线是作什麽用途的呢?还有,臂管上方及右侧那个架子是用什麽材料作的?下方的油槽有什麽作用?请详细阅读本文。
1 e3 V* b/ G" T8 N$ N6 M, d5 ^与VPI唱盘的比较$ K& c  x% z" k* P, C% i
AB对WT可说是讚赏有加:「WT唱盘似乎把声音弄得清清爽爽的,让音乐显得不同凡响:音乐好像和背景的杂声分开了,中间休止处显得特别宁静。有许多声音变得精纯而且富个性,让人很容易就察觉到它们的存在。」1 B5 k! _+ V  F& m9 o
「可是光精纯是不够的,动态也很有贡献;事实上这方面可能是WT唱盘的大长处,它的动感非常强烈,拨弦处似乎更有精神,铜管部附近空气感大增,鼓、人声都没有任何受限制的感觉,爆棚处既快又响。而更重要的不是强烈处有多麽勇勐,而是在声音轻微的抑扬顿挫上有所展现,例如鼓刷轻打在钹上那种动态完整的感觉,给人一种高度真实感。」
8 g5 T/ \/ ]; {0 x3 W, E「……WT唱盘在动态完整方面非常独到,它不会把细微的残响突然切断,而是让残响逐渐消退,我从没有过这种经验;音乐内部的细节也显现出来,让人觉得音乐诠释得更有说服力。」4 R/ x' ?: i- t/ i
「下面要说的是音场。空间感优秀的唱片在WT唱盘上展现出热情奔放的音质和生命感,同时充满着各种细节……这使得音响舞台(Sound Stage)在第一线就非常宽,并以同样的宽度向后延伸,这实在值得讚美,因为很少有器材可办到这个。」2 ], ?6 }9 J1 r6 Y; o( r
「每一个音符都毫不犹豫,泛音充塞在乐器附近的空间里,造就出非常令人愉快的音质;定位非常稳定,好像锁在那儿一样。」& y6 Y2 d8 c9 T6 O) B+ s& A
上面这段话简直是好话说尽了,让人觉得有点假,接着AB又搬出VPI来打擂台,希望能客观一点。
: u( U6 P0 X* U$ S" }; hAB:「…第一个进入我脑海的就是VPI HW-19II,这个唱盘可以在Class A里找到(现在已经不是Class A了),价钱也合宜,并在音响圈中得到普遍的支持。」
  E- [3 ~/ d" C有一件事必须提出来说明的,VPI对于各种唱臂的适应能力远比WT唱盘对唱臂的适应能力要佳,WT只能使用自己的唱臂,这对已有别的唱臂或喜爱别的唱臂的人来说无疑是非放弃不可。AB为了要比出WT唱盘和VPI HW-19 II的异同,只好使用 WT Arm,但这样又会对WT唱盘比较有利,看来谁是谁非只有靠看官自己的法眼了。
3 f. ?8 [* @( l/ D; P' ]5 @- pAB:「……以较科学的观点来说,比较两个唱盘应该用一支〝中立〞的唱臂,为了儘量平均这些不平等,这次使用两个唱头来比较这两个唱盘,一个是MC-3000,另一个是Alpha Genesis 1000。
# N/ u( `5 T4 ^1 B4 t  F0 I/ `" @幸而WT唱臂拆装非常便利,很快就可以换唱盘听,只要预先装设好臂柱就行了……」
- v# k+ S% G! S6 R「唱臂在这两个唱盘的比较中成为极重要的一环,如果在唱臂调校方面稍有误差,这次比较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调唱臂必须注意五个要点:针压、几何位置、抗滑、VTA、Azimuth随个名词实在不知如何翻成简单的中文,它的意思是调整唱头从正前方看过去的角度,看看唱头的两肩水平的程度,然后判别是不是平比较好听还是不平比较好听」,最后两项很容易就动掉了,不过还好前三项都可以在事前仔细调过,并在比试中不做任何更动。」
; V, ?/ _* i9 o9 P( v- t; Q「VTA和 Azimuth就没这麽简单,为了简化VTA标示,我把 VPI和 WT两个唱盘座和转盘面的距离调成一样(似乎是VPI才可以调这个, WT唱盘没有这项功能),这样就可以直接换唱盘了。 Azimuth在两个唱盘上不太一样,因此就得每换一次调整一次了;我不得不讚美 WT唱臂在调整 Azimuth方面的设计,好得可以得奖!使这原来很麻烦的比较成为一种乐趣……」
6 f" V/ C, B0 g/ ]& @+ O5 U8 N
& l* }) r6 y" {1 `3 `3 n( k4 M9 ]$ r
Well-Tempered的转盘是用一种压克力材质製成的,所以颜色呈乳白色。为什麽要用压克力材质呢?比较便宜吗?或比较容易加工?还是对声音的重播有更好的效果?, ^) A( H' M1 Y4 [; Q9 T
「……对我来说,我仍然较喜爱WT唱盘的表现。」3 F( I; ^8 C& R/ M7 J: o  H; ~( v
AB这位先生似乎不敢冒犯原来 Stereophile列出的〝推荐器材〞,所以马上又做了些表示:) Z7 |9 }3 @. a7 Z
「我不是把VPI HW-19 II踢出A级之列,我可听出为什麽它有这项荣誉。」
7 E  A1 z. E+ q  E「VPI的低频表现的确让人无话可说,这是它的一大长处;它的低频紧而且延伸,并有挟着力量的感觉,音符在这坚实的基础上令人非常信服,譬如男声和大提琴就特别有丰润的感觉,一直到中频的下半部都有这种权威性,而WT唱盘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差了一大截,它的解析力和速度感仍令人满意。当音乐频率不十分低时,VPI在中低音方面的表现佔了上风。* e" ~/ Z$ c; j+ h: G4 G
' v, q* W4 t3 ^  n- K
! [, F% q( f  R4 U4 t2 \6 {

! r0 K! @( X' y4 z9 o

145

主题

0

好友

31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3-4-19 17:27:28 |只看该作者
在动态方面VPI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但WT唱盘显得更加戏剧性,一般说来在WT唱盘上所有音乐都跳得更高,力量更大,〝馀震〞也比较有能量。前面提过WT唱盘即使在小音量下也有相同的〝能量密度〞,但VPI在小动态方面没有这种感觉。
" b9 R) m" n- A5 d  BVPI的音场非常透明而且富于细节,对我来说,它的宽度和WT唱盘一样,但它延伸到深处时比较集中在舞台中央,也就是它〝内部〞的空间似乎缩小了,不像WT唱盘那样令人服气。 WT唱盘在这方面保持同样的宽度一直到深处,造就了一个更加波涛汹涌的音场。」
3 X* Q4 G3 o! q3 |听 AB先生评 VPI和 WT唱盘时,可以发现他仍喜欢WT唱盘,但却又不敢拒绝VPI,真是难做人!下面的评论更是好玩,我很想把英文抄出来,只是那样实在太溷了:「VPI在高频方面要比WT唱盘略胜一筹,一听就觉得VPI在实体感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爵力士乐大乐团的演奏,有绝佳的暂能表现和能量充足的高频,而WT唱盘则完全不同,它的高频较甜美而且又显得细緻而飘逸。」: ?8 r. }5 Q4 c4 s7 j
AB先生好像怕说多了会说熘嘴, WT唱盘只讲了一句,而又一直要给VPI说好话,真不知道该怎麽办。0 c/ q+ [: f. X. R- T
在整体方面AB先生认为VPI比较倾向于音频的延伸;而WT唱盘则更像是现场的感觉,有人也许售想WT唱盘说不定甜得发腻,AB先生却不这麽觉得:「……有人会觉得WT唱盘甜美的高频能量不够,互是当要筑起一个完整的音场、丝毫不爽的暂态和勇勐的动态时,它绝对是个好帮手。」
8 M4 p4 N2 O! m, y' U唱臂需要整治+ U( X5 |7 U5 w, b9 Y# b7 k  Y
1988六月Stereophile的FOLLOW UP刊出了整治 WT唱臂的办法,文字颇长,但可以整理出几条路:一是把座子接地,因为作者Christopher Breunig发现他用静电枪时喇叭会响,他把座子接地后(臂早就接过地了)就解决了这毛病,而且据说还有〝赠品〞连音像也好了起来。二是把平常停放臂的小架子拆掉,音质也会变佳。这可能真有其事,因为原来WT唱臂的臂架非常长,它的架子从启座处伸出一支铝条,另一端有个小铝块做的〝枕头〞,当我最近得到这支臂时,铝条比原来短了一截,可能是这架子对声音有影响吧?所以才会改良成较短的(天晓得,说不定是这样比较省钱!)" r1 e/ a# G6 z: {
还有一个是锤子的问题,也就是整支臂有效质量的问题,CB认为 WT唱臂上的两个锤子都要加上才好,一个55克一个20克;但是他认为这样还不够好,最好是用105克细铅粒包在小塑胶袋里,把塑胶袋里在臂上(当然原来的锤子要拿掉)当配重,这样最好。0 H* w1 z. ?9 n% A" d
这样会使整个臂的有效质量大幅降低!我不赞成CB先生说的〝对任何唱头都好〞,不过对于高顺服度的唱头可能很有帮助。而我自己用的Decca vdH和Talisman DTI顺眼度都不高,还是只用一个55克的锤子比较好。% X4 S4 o# {$ `  z4 H
反面的意见9 j8 d* E$ H0 ?; S! h4 j
TAS里HP似乎对WT系统还算颇有好感,但一直没有评论:1988年七、八月份的第54期终于有了WT系统的评论,作者是REG,他好像不太喜欢WT:「WT基本的毛病在于它的中高频有尖锐的声音,这使得声音粗糙,特别在大音量下更糟。我猜想(REG先生猜的)这可能来自于唱臂的共振,唱头唱臂的振动无法消除,或是转盘的振动无处导引,造成这中高频的〝拉链声〞。  M1 C% b! H/ H8 z+ E  |: B# ]3 e
为了消除这个情形,我把 WT唱臂和vdH MC-10装上 Nakamichi唱盘。我又试了加个唱盘垫在WT唱盘上,当然加上适当的VTA:得到结论(1)WT唱臂有比较趋前的声音和粗糙的高频,这点和38期AGB评的一样(可惜我没有借到第38期,不然也可以看看AGB讲了什麽),而这情形似乎对我来说更为严重。(2)WT唱盘非常需要唱盘势,它的裸转盘并不能消除振动,我没有试过很多垫子,而这也不是评垫子的文章,不过垫子的确不可缺少。幸而市面上好的垫子很多,WT的买主在这方面应该没什麽困难。」1 Z9 n' I. D1 s9 Q
REG说出完全反对的看法,认为WT系统在音域平衡性上就已经有毛病了,其他的定位、音场、透明度等等一概不评,真有点令人生气。以我最近的看法(我以前没有这种想法),我觉得我越来越不敢说什麽什麽器材那里那裹不行,这不是乡愿,而是音响发出劣声理由一大箩筐,单就搭配器材就已经变化多端了,调整更是天差地远;如果一比就知道某个器材那里有毛病,那真是不得了的神了。即使简化到AB Test,其中也有器材Aging、预热、切换装备的好坏等问题,因此在作比较时只能提供这AB Test中两个器材的〝差别〞,不太能说出〝好坏〞(除非是差得太远了)。主编曾和我讨论此事,也认为他看的器材越多就越不敢说孰是孰非,因为器材搭配起来的差异太大了,怎麽去判定好坏?江明宪先生这期评讯号线,他说有些线刚接上去不好,调整一下之后(可能是调喇叭,VTA,针压之类的,他没说清楚)竟又有更上一层楼的表现,遇上这种情形该如何是好?只好一边说出它们的不同,一边期望自己的订亿像电脑一样滴水不漏。$ a5 l$ E7 W0 J1 O; l- m  B0 d  U
我想,要当一个评论者难就难在〝中性〞这二个字,像 Jeff Rowland说〝中性〞的意思是垃圾进垃圾出,黄金进黄金出,如果评论员也讲透明度,那他一定要〝极透明〞才行,否则没办法让读者〝看〞到器材;但是这点实在很难达到,所以退而求其次是〝可以去掉的不透明〞,像TAS以前有一期每个主笔都要说他们的Bias,希望读者可以把他们的〝不透明〞去掉,可惜自己写自己很难客观地说出自己的Bias,结果又是效果不彰。! W% g1 F' b, _9 ~
耳聪目明的读者们应该多看几本杂志,把每一个写稿佬的Bias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并且多听别人的系统,好声固然好,衰声也要听;除此之外还要听听主人讲的话,将这些话和地音响的声音比较,多多发问,(不必找麻烦,树敌没什麽意思,只会断了自己的路而已),如此或许有一天可以修得正果,至大光明之境地,笔者以此和读者共勉。& Y% k( l& M7 r, u5 e, W
振动、阻尼有学问
# b: x& k% L& Z; b说了些和WT无关的话,还希望看官们多包涵,话说REG又讲了:「……既然阻尼对音质来说是中性的(这句话之前的文章和这句话是没什麽关联的,读者若觉得在下断章取义,可以自己查原文),所以阻尼是越多越好,共振怎麽可能对音乐有帮助?简单的说,为了〝中性〞,音乐越〝死〞越正确,因为死表示共振极少:所有的共振应该早就录在唱片里了,不应从系统里取得……。」* f4 P3 S( G, j5 u/ y7 i: j6 X
这些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但这境界只是一个柏拉图。所有的音响都没办法避免共振这杀手,包括房子声有它自己的共振。器材放在桌上,如果桌子在动,器材一定要动;不管它们之间塞入了什麽介质。这个必然的结果导致音响必须接受振动这个事实,并且善用振动。( V, _5 h0 c8 x! M

+ x& D/ i7 q$ n$ X) t" Z虽然衹是一支瘦瘦直直的臂管,但是内中却蕴含了许多玄机;管内是空的吗?或是填充了某些物质?假若填充了某些物质,那麽会是什麽?硅胶吗?沙子吗?或可塑性发泡剂?6 o+ C$ s) [/ v' {: s' f* z
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个事实,小的是箱形喇叭,大的是空间(唱盘我们待会谈)。箱子的目的就是共振,而这木箱不是随便作就可以的,它必须要有特别的形状大小,这是反覆试验得来的,意思是我们〝要〞某些共振,却又〝不要〞某些共振,而结果是装箱的喇叭比没装箱的单体好听,这是个大收获。
& Z' W/ `/ D4 h' E房间里亦然,它需要吸音也需要反射,必须弄到各个频段的吸音和反射情形都满意了才罢手,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声音。
' Y4 Q# H: J# P- v当唱盘下或转盘上放了某种阻尼物之后,我们发现声音变了;我们知道没有一样阻尼物是可以阻尼全频段的,当阻尼了某个频段后,其他频段彰显,于是可以说加了某个阻尼减少了某个频段的振动,或是说──换个角度──突显了某个频段的振动。
+ q7 [8 t8 q  X, f! v, o$ F; ]% P这种想法和 REG的第一句话就相抵触;阻尼是中性的;这样看来,没有阻尼是中性的。
: l! b6 w* F/ \2 G5 q$ l: u$ \; H3 b( P+ y: ?# c
% t! C, V) @0 n; u' j

145

主题

0

好友

31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地板
发表于 2013-4-19 17:31:39 |只看该作者

3 c: C& N% j  d6 I9 O; m# o% ?/ n% E我们玩音响的人面对这麽多振动并不是全然无依据的去调整,只是我们依据的东西是它的结果──声音,而声音也不是毫无依据的,她的依据是(1)现场和(2)一起玩音响的人们所造成的意识;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听法不同,很多人在一起批判一个系统时,最后将会拱出一个结果,那就是〝中性〞。
) j# K1 N( Q9 z% D* `这就好像一个人住房子,窗子永远比房子的内部面积要小很多,他看到的也只有这个方向而已;如果有很多人,大家的屋子方向乱建(最好不要有风水师,要不然又都一样去了),窗子乱开,最后大家可以看到每一个方向的景色,并且判断自己是不是在这世界的中央。) J/ L/ I5 k1 y' L! M' o' e+ E
TAS 54期中 HP在 Editor's Choice里曾对REG的文章做了一些说明:「在REG评WT的文章中,REG说他发现WT唱盘的转盘夸大了高频以及动态,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特别是在我的二号参考系统上,这系统一般被认为同样有较亮的毛病──包括IRS Beta,Rowland Research Coherence One,Brlsson Shotgun Intercormects……」7 z- [8 A' m: |& p6 s. R, G6 F: G
「……Frank Doris讨了一块Audioquest Sorbothane转盘势……」5 w2 m" {% }* L
「结果不是想像中的情形,首先我发现垫了以后减少了空间感,虽然不很多但令人不快,其次是我觉得较高频滚降了,从较高的中频就开始一直到极高频……(下面说和 VTL 300搭配的情形)……只要我们发现过亮,就可以用垫子来改善,但调整VTA也可以办到这事,也就是说如果有正确的VTA,就不会有什麽高频过亮的问题了。我(HP)比较倾向设计者的说法,他(BF)说他用的转盘材料和唱片材料极为接近,可以有效的导除唱片上的振动,而这恰好和 Goldmund的转盘设计理念相合……」9 }- o1 Z. u. E3 C
印证一些小调整
$ i3 Z4 O: c) `% M4 b4 A我在去年购买了W T唱臂,然后一直到最近(八月份)才买了WT唱盘,其间搭配过几个唱盘,我觉得前面AB在比VPI和WT唱盘时根本不用担心这对 WT唱臂会不公平,因为WT唱臂是先设计製造出来的,而原来的调整、改良也一定不是用WT唱盘做的。WT唱览自己已经有很平衡的表现,无论装在什麽唱盘上都可以有相当好的动态、音场、音色等表现,只是配上WT唱盘后我比较倾向于AB的评论,我听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态,但最令我感动之处在于各个频段的音色都颇类似,没有什麽衔接上的问题,由于用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在调整中,但让人觉得蛮愉快的。7 n3 R& ?4 P$ R, ?) c5 M! z" \% z
唱臂我用得比较久,摸得比较熟;最重要的心得是唱头上的那支〝耳朵〞对声音有不好的影响,最好不要装;另外它的抗滑旋钮只能转1/4转~1/2转左右(一个重锤),若用两个重锤就差不多要全闭才可以(它的抗滑是不能归零的,全闭时还是有抗滑力)。
! {2 X3 j9 }# G- ?$ RCB说把座子接地和架子拆掉的两个方法的确有效,对解析力和实体感方面都有帮助。此外亦可以用一些很厚的润滑膏或是散热膏(晶体用的)填在唱头壳螺丝孔里(螺丝孔是长椭圆形的,上了螺丝后大概会把螺丝孔分隔成两个部份,可以用油膏填入其中),这样高音会比较没有毛边。. W$ `- e: l8 E$ _* E2 p; n
唱盘的马达和唱盘座是分立的,它们的距离决定了皮带的鬆紧,我觉得距离近一点似乎声音会比较丰润;如果声音太煳了可以加唱片压,它可以使定位变得很精确。$ N1 {( u. z+ U$ Z1 Y9 X# R
这套唱盘系统不算很贵,我觉得它很值得一玩。
7 n, b/ e& ~$ R
. o7 o  m& ]3 B! Q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在线咨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