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7-22
- 最后登录
- 2013-5-10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3132
- 帖子
- 171
- 精华
- 3
- UID
- 3
  
|
在动态方面VPI有自己的表现方式,但WT唱盘显得更加戏剧性,一般说来在WT唱盘上所有音乐都跳得更高,力量更大,〝馀震〞也比较有能量。前面提过WT唱盘即使在小音量下也有相同的〝能量密度〞,但VPI在小动态方面没有这种感觉。7 Y% K. q* b1 S8 q. W, _
VPI的音场非常透明而且富于细节,对我来说,它的宽度和WT唱盘一样,但它延伸到深处时比较集中在舞台中央,也就是它〝内部〞的空间似乎缩小了,不像WT唱盘那样令人服气。 WT唱盘在这方面保持同样的宽度一直到深处,造就了一个更加波涛汹涌的音场。」
3 v3 A4 U& x2 F$ R: \听 AB先生评 VPI和 WT唱盘时,可以发现他仍喜欢WT唱盘,但却又不敢拒绝VPI,真是难做人!下面的评论更是好玩,我很想把英文抄出来,只是那样实在太溷了:「VPI在高频方面要比WT唱盘略胜一筹,一听就觉得VPI在实体感方面做得很好,尤其是爵力士乐大乐团的演奏,有绝佳的暂能表现和能量充足的高频,而WT唱盘则完全不同,它的高频较甜美而且又显得细緻而飘逸。」
4 }3 g1 n1 B; G, z6 aAB先生好像怕说多了会说熘嘴, WT唱盘只讲了一句,而又一直要给VPI说好话,真不知道该怎麽办。
% |4 P$ i: q$ ]3 G& Z; I! h4 k在整体方面AB先生认为VPI比较倾向于音频的延伸;而WT唱盘则更像是现场的感觉,有人也许售想WT唱盘说不定甜得发腻,AB先生却不这麽觉得:「……有人会觉得WT唱盘甜美的高频能量不够,互是当要筑起一个完整的音场、丝毫不爽的暂态和勇勐的动态时,它绝对是个好帮手。」
. F5 U5 M( |# z9 ?0 _: S唱臂需要整治
5 n( j2 Z6 e9 j- o0 e0 F0 ?1988六月Stereophile的FOLLOW UP刊出了整治 WT唱臂的办法,文字颇长,但可以整理出几条路:一是把座子接地,因为作者Christopher Breunig发现他用静电枪时喇叭会响,他把座子接地后(臂早就接过地了)就解决了这毛病,而且据说还有〝赠品〞连音像也好了起来。二是把平常停放臂的小架子拆掉,音质也会变佳。这可能真有其事,因为原来WT唱臂的臂架非常长,它的架子从启座处伸出一支铝条,另一端有个小铝块做的〝枕头〞,当我最近得到这支臂时,铝条比原来短了一截,可能是这架子对声音有影响吧?所以才会改良成较短的(天晓得,说不定是这样比较省钱!)
# Q; N9 h" Z% U7 H( B还有一个是锤子的问题,也就是整支臂有效质量的问题,CB认为 WT唱臂上的两个锤子都要加上才好,一个55克一个20克;但是他认为这样还不够好,最好是用105克细铅粒包在小塑胶袋里,把塑胶袋里在臂上(当然原来的锤子要拿掉)当配重,这样最好。
+ Z9 A, R0 d) V1 G( @ A这样会使整个臂的有效质量大幅降低!我不赞成CB先生说的〝对任何唱头都好〞,不过对于高顺服度的唱头可能很有帮助。而我自己用的Decca vdH和Talisman DTI顺眼度都不高,还是只用一个55克的锤子比较好。( f/ N) g8 d+ u1 S* G
反面的意见
$ L9 e6 { v/ ~! q: a! yTAS里HP似乎对WT系统还算颇有好感,但一直没有评论:1988年七、八月份的第54期终于有了WT系统的评论,作者是REG,他好像不太喜欢WT:「WT基本的毛病在于它的中高频有尖锐的声音,这使得声音粗糙,特别在大音量下更糟。我猜想(REG先生猜的)这可能来自于唱臂的共振,唱头唱臂的振动无法消除,或是转盘的振动无处导引,造成这中高频的〝拉链声〞。
4 }, S2 s7 H9 \0 d( M0 e为了消除这个情形,我把 WT唱臂和vdH MC-10装上 Nakamichi唱盘。我又试了加个唱盘垫在WT唱盘上,当然加上适当的VTA:得到结论(1)WT唱臂有比较趋前的声音和粗糙的高频,这点和38期AGB评的一样(可惜我没有借到第38期,不然也可以看看AGB讲了什麽),而这情形似乎对我来说更为严重。(2)WT唱盘非常需要唱盘势,它的裸转盘并不能消除振动,我没有试过很多垫子,而这也不是评垫子的文章,不过垫子的确不可缺少。幸而市面上好的垫子很多,WT的买主在这方面应该没什麽困难。」
! D+ A9 |/ p8 } pREG说出完全反对的看法,认为WT系统在音域平衡性上就已经有毛病了,其他的定位、音场、透明度等等一概不评,真有点令人生气。以我最近的看法(我以前没有这种想法),我觉得我越来越不敢说什麽什麽器材那里那裹不行,这不是乡愿,而是音响发出劣声理由一大箩筐,单就搭配器材就已经变化多端了,调整更是天差地远;如果一比就知道某个器材那里有毛病,那真是不得了的神了。即使简化到AB Test,其中也有器材Aging、预热、切换装备的好坏等问题,因此在作比较时只能提供这AB Test中两个器材的〝差别〞,不太能说出〝好坏〞(除非是差得太远了)。主编曾和我讨论此事,也认为他看的器材越多就越不敢说孰是孰非,因为器材搭配起来的差异太大了,怎麽去判定好坏?江明宪先生这期评讯号线,他说有些线刚接上去不好,调整一下之后(可能是调喇叭,VTA,针压之类的,他没说清楚)竟又有更上一层楼的表现,遇上这种情形该如何是好?只好一边说出它们的不同,一边期望自己的订亿像电脑一样滴水不漏。9 r2 u* e! D. r. L
我想,要当一个评论者难就难在〝中性〞这二个字,像 Jeff Rowland说〝中性〞的意思是垃圾进垃圾出,黄金进黄金出,如果评论员也讲透明度,那他一定要〝极透明〞才行,否则没办法让读者〝看〞到器材;但是这点实在很难达到,所以退而求其次是〝可以去掉的不透明〞,像TAS以前有一期每个主笔都要说他们的Bias,希望读者可以把他们的〝不透明〞去掉,可惜自己写自己很难客观地说出自己的Bias,结果又是效果不彰。, B" z4 p* x o0 G
耳聪目明的读者们应该多看几本杂志,把每一个写稿佬的Bias从字里行间〝看〞出来,并且多听别人的系统,好声固然好,衰声也要听;除此之外还要听听主人讲的话,将这些话和地音响的声音比较,多多发问,(不必找麻烦,树敌没什麽意思,只会断了自己的路而已),如此或许有一天可以修得正果,至大光明之境地,笔者以此和读者共勉。- I) U8 _. ^! V) O. G8 h6 v" k
振动、阻尼有学问
0 n9 O' Y2 f* F- x o说了些和WT无关的话,还希望看官们多包涵,话说REG又讲了:「……既然阻尼对音质来说是中性的(这句话之前的文章和这句话是没什麽关联的,读者若觉得在下断章取义,可以自己查原文),所以阻尼是越多越好,共振怎麽可能对音乐有帮助?简单的说,为了〝中性〞,音乐越〝死〞越正确,因为死表示共振极少:所有的共振应该早就录在唱片里了,不应从系统里取得……。」
- _- \. b5 r! P* C J这些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但这境界只是一个柏拉图。所有的音响都没办法避免共振这杀手,包括房子声有它自己的共振。器材放在桌上,如果桌子在动,器材一定要动;不管它们之间塞入了什麽介质。这个必然的结果导致音响必须接受振动这个事实,并且善用振动。 $ w" ]% i; W2 k8 M1 U+ }* @1 A
6 p7 _( t8 q4 r7 D
虽然衹是一支瘦瘦直直的臂管,但是内中却蕴含了许多玄机;管内是空的吗?或是填充了某些物质?假若填充了某些物质,那麽会是什麽?硅胶吗?沙子吗?或可塑性发泡剂?
- R* O1 v! i5 ~( p9 C2 H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个事实,小的是箱形喇叭,大的是空间(唱盘我们待会谈)。箱子的目的就是共振,而这木箱不是随便作就可以的,它必须要有特别的形状大小,这是反覆试验得来的,意思是我们〝要〞某些共振,却又〝不要〞某些共振,而结果是装箱的喇叭比没装箱的单体好听,这是个大收获。
# ^5 \6 W* ?7 b' w5 O+ P; Q! M房间里亦然,它需要吸音也需要反射,必须弄到各个频段的吸音和反射情形都满意了才罢手,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声音。: h. O7 W, j# a1 L
当唱盘下或转盘上放了某种阻尼物之后,我们发现声音变了;我们知道没有一样阻尼物是可以阻尼全频段的,当阻尼了某个频段后,其他频段彰显,于是可以说加了某个阻尼减少了某个频段的振动,或是说──换个角度──突显了某个频段的振动。
6 t; q; t1 R W" T7 R这种想法和 REG的第一句话就相抵触;阻尼是中性的;这样看来,没有阻尼是中性的。
4 @$ p( a; A; f4 H; }
7 R2 A) g/ t f" B( t$ U4 Q
8 y+ y* k5 R, d: I- ~" t. ^$ l# @ |
|